精神情志因素與功能性消化不良
發布時間:2023-01-08 08:09:37 | 來源:【藥物研發團隊 2023-1-8】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以胃脘脹滿、噯氣、納差、上腹部灼熱感、嘈雜泛酸、脘腹疼痛、口干口苦等為主要癥狀,無明顯器質性病變的慢性或反復發作性胃腸疾病。我國FD的臨床發病率很高,為18%~45%,在消化科就診的比例為20%~50%。該病雖然沒有明顯的器質性病變,但癥狀遷延難愈,容易反復發作,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
FD的病理生理學機制復雜,其發病是胃腸動力障礙、內臟高敏感性、腸道菌群失調、腸-腦軸功能紊亂、精神情志因素或幽門螺桿菌感染、腸道菌群失調等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與社會工作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醫學生物模式的轉變,恐慌、擔憂、焦慮、抑郁等精神情志因素密切相關,是典型的消化系統身心疾病。
目前,FD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但隨著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眾多學者認識到胃腸動力障礙、內臟高敏感、胃酸、幽門螺桿菌(HP)感染、精神心理因素等參與其發病,其中精神心理因素與其密切相關。FD易受社會環境、不良生活事件及個性特征的影響。有研究發現,不明原因的消化不良患者精神疾患的發生率較高,其中有80%的FD患者存在精神異常。臨床上FD患者精神心理異常以焦慮、抑郁較為多見,有學者觀察172例FD患者的焦慮和抑郁情況,結果發現伴有焦慮的FD發生率為27.9%,伴有抑郁的FD發生率為48.3%。以上研究證實精神心理因素是引發胃腸道不適的重要因素,精神心理壓力過大可影響胃分泌、屏障功能及內臟敏感性和黏膜血流量等各種胃腸道功能,導致FD發生。同時精神情志異??捎绊懩X-腸軸傳遞,使下丘腦及邊緣系統失衡,從而導致胃腸收縮傳導異常,出現腹脹、噯氣等胃排空障礙的消化不良癥狀。
FD相關中樞機制研究中發現,FD患者存在大腦結構和相應腦區的改變。中醫學強調形神統一,認為情志異常變化是影響臟腑氣機、導致疾病發生的重要病理因素。
本文通過介紹傳統中醫藥理論和現代醫學對FD的認識,探討精神情志因素與FD發病的相關性,進一步深入闡述達立通顆粒在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臨床應用價值、優勢和地位。
一、“肝失疏泄”是FD的重要病機
中醫認為,情志致病者,氣病居多,郁占首位,郁先傷肝,致肝失疏泄?!堆C論》曰:“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备问栊?,一則導致膽汁分泌排泄障礙,脾胃之氣升降失常,脾胃納運失司,導致胃腸病證的發生;一則可致情志改變,出現急躁易怒、煩躁不安等肝疏泄太過或情志抑郁、悶悶不樂等肝疏泄不及的表現。
從病理解剖學角度分析,FD多無明確的病理改變,常因患者焦慮憂愁等情緒變化刺激自主神經系統,引起胃腸功能異常,導致一系列胃腸不適癥狀出現。這與情志異常導致肝失疏泄,影響脾胃氣機升降,進而致病的觀點相吻合。根據FD的主要癥狀和相關臨床表現,可將其歸于“胃脘痛”“痞滿”“嘈雜”等病癥的范疇。該病病位在胃,涉及肝脾。若情志不暢,氣機失于條達,郁滯于內,傷肝犯脾,致胃腸傳導失司,則表現出胃脘痞滿、疼痛,不思飲食,噯氣、反酸等一系列FD常見癥狀。肝失疏泄與情志不遂互相影響,更易加重各種胃腸不適癥狀,形成惡性循環。
研究顯示,肝氣郁結可導致胃動力障礙,采用疏肝理氣的方法治療FD,可調節患者胃腸激素、神經肽S受體1、腦腸肽SP、應激蛋白HSP的表達水平,通過增強胃腸蠕動、減輕應激損傷等途徑提高臨床療效。疏肝理氣法可上調SCF/ckit信號通路相關蛋白表達,以促進胃腸動力;可調控CREB/BDNF信號通路相關蛋白表達,以改善FD胃腸動力障礙及抑郁狀態;可通過腦-腸軸系統調節血清腦腸肽的變化,調控神經內分泌網絡的功能狀態,改善FD患者的胃腸癥狀和精精神情緒異常。有臨床研究證實,疏肝理氣法能夠明顯改善FD患者胃腸道癥狀,調節患者精神心理負擔。所以,肝失疏泄是FD的重要病機,并與情志失調因素相互影響。
二、中醫理論對精神情志因素與FD關聯性的認識
FD屬中醫“胃脘痛”“痞滿”“嘈雜”等范疇。中醫認為,情志因素在脾胃病的發生、發展、變化的過程中占據重要地位,這一點在很多古代醫籍中都有論述。如《壽世保元?氣郁》言:“治男子、婦人一切氣不和,多因憂愁思慮,怒氣傷神……使抑郁之氣留滯不散……致心胸痞悶,脅肋虛張,噎塞不通,噫氣吞酸,嘔噦惡心……飲食減少,日漸羸瘦?!闭f明情志不遂會擾亂人體正常氣機,影響脾胃運化,從而引發一系列消化不良的癥狀。李杲在《脾胃論》中也說明了情志刺激對脾胃病的影響,如“因喜怒憂恐,損耗元氣,資助心火,火與元氣不兩立,火勝則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指出情志過極會損傷脾胃之氣,從而導致脾胃病發生?!毒霸廊珪?痞滿》言:“怒氣暴傷,肝氣未平而痞?!鼻橹臼д{,暴怒傷肝,肝氣郁結,侵犯脾土,脾運失常,升降失司,致胃氣停滯于中焦而成痞滿。
三、中醫理論對精神情志因素所致FD的病因病機認識
古代中醫學者對FD的病因病機未形成統一的認識,但多數醫家認為該病的發生主要與感受外邪、飲食不節、情志不遂、勞倦過度等相關,其中情志不遂最為常見。該病病位主要在胃,涉及心、肝、脾三臟,《素問?五行運大論》記載“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認識到情志因素的異??芍苯訐p傷心、肝、脾等臟腑,所以這三者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端貑?靈蘭秘典論》謂:“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毙牟厣?,主神志,即心可調控人的思維、意識、情志等精神活動,協調各臟腑功能。心在志為喜,適度喜樂能夠使心氣調暢,營衛和調,對心主血脈的功能有利,但喜樂過極會使心氣渙散不收,影響心神活動,致使心緒不寧、精神難以集中,甚至精神失常。另外,心為神明之主,過喜能使心神受傷,其他五志過度同樣也會影響心神活動,正如張景岳在《類經》所言:“情志之傷,雖五臟各有所屬,然求其所由,則無不從心而發?!蔽迮K的病變是互相影響的。從五行相生關系方面分析,心屬火為母,脾屬土為主,母病及子,故心病易傳脾,從而出現胃脘脹滿、食欲不振、心悸、面色萎黃等心脾兩虛的表現。肝主疏泄,具有疏通氣機、調暢氣血的作用,能夠促進和協調脾胃運化功能,使脾胃之氣的升降運動穩定有序。肝氣暢達,氣血運行和順,精神愉悅,情志活動正常。若肝疏泄不及,氣機不暢,則出現郁悶寡歡、多疑善慮、噯氣、嘆息等癥狀;若疏泄太過,氣機逆亂,則出現易怒煩躁、亢奮激動、妄言失志等癥狀。肝在志為怒,怒志是人體在受到外界因素刺激時產生的一種情感變化,一定限度內的感情宣泄能夠維持機體正常的生理、心理平衡,但怒志太過或郁怒不解會對機體造成不良的刺激。怒傷肝,可影響肝的疏泄功能,導致脾胃升降失常,若肝氣乘脾,故又可影響脾氣升清,則出現頭暈、腹脹、便溏癥狀;若肝氣犯胃,影響胃氣降濁,則出現脘脹納呆、噯氣、嘔吐癥狀。另外,從五行生克關系方面分析,肝屬木,脾屬土,情志抑郁,木氣郁結,失于疏泄,木不疏土,導致木旺乘土,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可出現脘腹脹痛、胸脅苦滿、噯腐吞酸、不思飲食等癥狀。正如《醫學求是》言:“木郁不達,風木沖擊而賊脾土,則痛于臍下?!薄端貑?六節藏象論》云:“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逼⒅鬟\化,脾在胃的配合下將飲食物轉變為精微物質,并將其吸收、運送到全身各處。實邪內阻困脾或脾胃虛弱,脾胃健運失司,可影響消化和吸收功能,出現腹脹、食欲減退、倦怠乏力等癥狀。脾在志為思,思是人體意識思維活動的一種狀態。一般情況下,正常的思考是認識事物、處理問題所必需的,不會對人體產生不良刺激,但思慮太過或謀慮不當,會使脾胃之氣停滯于中焦,壅滯不行,脾運不健,水谷不化,可出現胃脘脹滿、痞結疼痛、胃納呆滯等癥狀?!鹅`樞?本神》言:“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彼紤]過度,甚至空有幻想,使得脾胃氣機阻滯,脾胃功能失常,健運失職,進而妨礙肝的疏泄功能,即“土侮木”,而肝病可以傳脾,即“木乘土”,又可反過來加重脾胃病的癥狀,出現食欲下降、脘腹脹悶、噯氣、呃逆等癥狀,也就是“土壅木郁”。
現代中醫學者也認識到FD的發生與心、肝、脾、胃等臟腑關系密切。張照蘭認為,FD的基本病位在胃,與肝、脾的關系密切,病機總屬肝脾失調,基本病機特點以肝郁氣滯為本,脾胃升降失常為標。丁霞認為,情志失調是FD發病與復發的主要原因,情志因素與肝臟的疏泄失常密切相關,故臨證可從肝論治,調肝以暢情志。熊文生認為,FD病位在胃,涉及肝、脾,因情志不暢出現的FD,必須通過疏肝來恢復脾胃的運化功能。羅宏偉認為,FD的病位在胃,與肝密切相關,主要病機為情志抑郁,肝氣不暢,木郁乘土,脾胃升降失調。王晶認為,部分FD患者伴有焦慮、抑郁癥狀,肝氣郁結日久可乘脾土,應重視肝對脾胃疾病的影響,對于FD伴有情志異常主張從心、脾、肝三臟入手治療。
四、精神心理因素在FD發病中的作用
根據羅馬Ⅳ標準,FD是一種腦-腸互動異常的疾病。研究證實,腦-腸互動紊亂是FD發病的核心機制,腦-腸軸與胃腸動力、內臟高敏、胃腸道免疫、腸道微生態等胃腸功能相互影響,尤其是與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關。情緒應激信息可通過中樞神經系統的信號干預,影響胃腸功能和癥狀感知。反之,胃腸道信號又進入中樞,影響情緒調節神經環路的生理過程,產生或加重負性情緒癥狀,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導致胃腸道功能性和/或器質性病變發生。
精神心理因素可通過腦-腸軸影響內臟敏感性、刺激相應腦區、調節腦腸肽分泌等途徑引起的胃腸動力障礙和異常感覺,從而參與對FD的調控。研究顯示,精神心理因素可通過促進肥大細胞脫顆粒,影響神經遞質和受體表達及引發大腦皮層功能改變、干擾中腦感覺核團工作狀態等途徑導致內臟高敏感。精神心理因素可刺激并破壞大腦邊緣葉和下丘腦之間的平衡,擾亂植物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等,引起相應的胃腸道癥狀。精神心理因素可引發自主神經功能失調,通過影響腸固有神經的功能,引起胃腸道平滑肌張力和運動狀態變化。精神心理因素可通過腦-腸軸以調控胃腸道的運動,調節內臟感覺,或通過調節胃動素、胃泌素、瘦素、生長抑素等腦腸肽的分泌與釋放,影響調控胃腸道的動力,引起胃腸運動障礙或內臟感覺異常,導致消化不良癥狀。
精神心理因素可通過刺激HPA軸釋放激素,影響腦-腸肽的變化,影響FD患者的胃腸道動力及內臟敏感性。研究認為,存在于胃腸道的5-羥色胺參與機體神經內分泌網絡的調控,可激活相關受體以調節胃腸動力,并影響內臟敏感性,是功能性胃腸病發病的重要環節,但5-羥色胺作為神經遞質同時存在于中樞,參與情緒調節。5-羥色胺與FD發病關系密切,其功能異常既可使內臟高敏而出現消化道不適癥狀,又能產生緊張、焦慮、抑郁等異常情緒表現。研究報道顯示,抑郁、焦慮、緊張等負性情緒與FD的發生發展及癥狀嚴重程度關系密切。在我國FD患者中,抑郁和焦慮比例分別為15%~58%,且胃腸癥狀的嚴重程度與抑郁、焦慮的評分呈正比。
FD與精神心理障礙的共病率較高,不良生活事件可作為FD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不同程度地影響患者的治療和生活質量,同時聯合抗焦慮、抑郁的藥物可緩解胃腸動力障礙、改善內臟高敏和精神心理狀態,有效提升FD的臨床療效。綜上,精神心理因素可通過多種途徑引發胃腸道功能紊亂和內臟高敏,是FD發生發展的重要病理機制。
五、邊緣系統相關腦區與FD發生的中樞病理機制
邊緣系統是由邊緣葉和與其密切聯系的皮質下結構組成,主要包括扣帶回、海馬結構、海馬旁回、杏仁核、隔核、上丘腦、下丘腦、背側丘腦前核和中腦被蓋等。邊緣系統是內臟的高級整合中樞,可以將胃腸神經元傳入神經信號經海馬傳至下丘腦等高位中樞,整合后通過下行纖維及下丘腦-垂體神經體液調節內臟活動及腺體的分泌,實現邊緣系統調控胃腸道感覺和運動的重要作用。同時邊緣系統也是情緒調控中心,在調節情緒及睡眠、社會行為、學習記憶等相關的心理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通過邊緣系統廣泛的纖維聯系,可使中樞對情緒刺激的感覺產生高敏,并引發相應的后續反應,出現胃腸系統感覺和功能失調。
(一)與調控胃腸道密切相關的邊緣系統
腦-腸軸在調節消化系統穩態及整合胃腸系統中發揮重要作用。腦-腸互動的異常,能導致胃腸道功能紊亂和內臟高敏。一般認為,FD的中樞病理神經機制與腦-腸軸調節障礙相關,調控腦-腸軸功能活動可調節相關腦腸肽分泌,改善FD癥狀。腦功能成像技術的發展,為FD的中樞機制研究提供了客觀、可視化的手段。邊緣系統和前額皮質參與了腦-腸互動,影響前扣帶、杏仁核、海馬、腦島及前額等腦區的功能和結構改變。在靜息狀態下,FD患者會出現以邊緣系統、前額皮質、顳頂葉等腦區部位異常變化為主的整體大腦功能網絡異常??蹘Щ貐⑴c胃腸道運動、情緒調控及認知處理,是邊緣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腦島作為腦-腸軸信息溝通的關鍵部位,整合內臟和情緒信息,在胃腸道運動、感知疼痛和情感處理中發揮重要作用。在分析FD患者和健康人中樞差異時發現,FD患者腦島的靜息態神經活動以及與其他腦區間的功能連接明顯高于正常人群,且這一表現可同時見于FD兩種不同的亞型中。同時腦島的分數低頻振蕩幅值亦存在明顯異常。丘腦作為感覺傳導的中轉站,可傳入處理器官及外周疼痛信號,參與內臟活動調節。此外,研究者們采用PET-CT研究發現,靜息狀態下的FD患者會出現前扣帶回、島葉、下丘腦、雙側丘腦的腦區葡萄糖代謝增高。這些以邊緣系統為主的腦區葡萄糖代謝變化與FD的嚴重程度相關。
上述多項研究均證實,FD患者會表現出邊緣系統中的扣帶回、腦島、丘腦等相關腦區的結構功能及代謝的變化,邊緣系統-大腦的異?;钴S是FD腦功能活動的主要病理特征。而這些變化腦區不僅與調控胃腸道運動密切相關,更是涉及情感、認知的處理和調節,為胃腸道功能易受到情緒狀態、心理社會因素的影響這一觀點提供客觀依據,也為調節腦-腸互動治療FD提供有力證據。
(二)與調控情緒密切相關的邊緣系統
邊緣系統亦是情緒管理的重要腦區。以前扣帶、后扣帶、腦島、杏仁核、小腦等為主的腦區參與了FD患者的情緒產生和調控過程。前扣帶、中扣帶、腦島和額葉是FD癥狀發展和焦慮抑郁等相關負性情緒相互作用的關鍵腦區。具有負性情緒明顯的FD患者,其中腦導水管周圍灰質與前扣帶回、楔前葉、尾狀核的功能連接亦會發生變化。廣泛焦慮狀態患者在完成情緒任務時亦會出現以邊緣系統和額葉為中心的相關腦區功能交流異常,右側前扣帶回局部一致性地明顯降低可見于首發的抑郁癥患者。而以扣帶回、頂葉、額葉等默認網絡腦區的異常變化可見于重度抑郁癥患者。這些精神疾病與FD在中樞病理特征上均呈現了以“邊緣系統”為主的腦區變化。有研究者提出,這些異常激活的腦區與調節精神情志的中樞5-羥色胺能通路有重疊,進一步表明FD的發生發展過程與精神情志因素變化關系密切。fMRI顯示,與健康人相比,FD患者邊緣系統、島葉和前額葉的腦區功能活動有差異,扣帶回及前額葉等區域的同步一致性功能活動越活躍,其抑郁癥狀越嚴重。FD癥狀較重階段,負性情緒對前扣帶回等腦區活動的影響更明顯。FD患者大腦分布區域的前額葉、后扣帶回及頂葉下皮質均少于健康者,這些腦內結構功能的紊亂與焦慮抑郁情緒有關。
FD作為典型的身心疾病,會出現與情緒調控密切相關的扣帶回、島葉、額葉的腦區變化。邊緣系統作為“內臟腦”,調節胃腸道感覺運動、調控情緒變化,是FD的重要中樞相應腦區。
六、FD證候客觀化研究
不同證型的FD患者存在胃腸道及精神心理因素的差異。參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7年)》將FD分為脾虛氣滯證、肝胃不和證、脾胃濕熱證、脾胃虛寒證、寒熱錯雜證等5種不同證候類型。研究顯示,與肝胃不和型FD相比,脾虛氣滯型FD患者尼平消化不良指數的評分顯著增高,腦腸肽Ghrelin水平顯著降低;與脾虛氣滯證及脾陽虛證患者比較,脾虛濕阻證的FD患者最大飲入量降低,近端胃、遠端胃半排空時間延長。不同證型FD患者采用抑郁、焦慮、生活質量調查等量表進行評分,肝氣郁結證組精神心理障礙比例最高、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降低。以上研究均證實,不同證型FD患者在消化不良癥狀、生活質量、情感狀態及血漿腦腸肽方面均存在差異。
以邊緣系統為主的腦區可能是不同證型FD患者腦功能活動的主要差異腦區?,F代研究認為,以肝失疏泄、脾失健運為基本病機的疾病可表現以腦-腸軸功能紊亂為主的病理變化,即腦腸肽這一直接參與胃腸功能及情緒調節的物質可視為肝脾相關的現代生物化學物質基礎。邊緣系統在腦-腸軸中處于核心地位,參與腦-腸神經網絡聯系,可影響胃腸道功能,同時參與認知功能及情緒處理,是調控胃腸道與情感反應的高級整合中樞,其調控功能與“肝主疏泄”生理功能可能一致。
研究顯示,針刺肝經原穴太沖可引起前額葉、扣帶回為主的邊緣系統和皮層下結構的激活。在肝氣郁結證與腎陽虧虛證心理性勃起功能障礙(ED)患者腦功能活動差異研究中,肝氣郁結型ED可出現腦島、扣帶回、尾狀核、額眶區等腦區的腦功能活動增高,二者靜息狀態腦功能活動差異性腦區主要集中在情緒與認知相關腦區。因此,在FD是否伴有肝氣郁結不同證型的辨識中,可能也會呈現以邊緣系統為主的不同腦區變化,基于腦功能成像技術進一步研究FD不同證型腦功能變化,有助于明確不同證型FD的中樞機制,為中醫“證”的客觀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與借鑒。
綜上,FD是由生物-心理-社會綜合因素引起的胃腸道與腦互動異常的疾病。肝氣郁滯可引起腦-腸軸功能失衡,引發胃腸動力和感覺異常。從中醫學、現代醫學角度分析,情緒-心理因素在FD的發生、進展和持續中的重要作用已基本形成共識。從肝論治、調暢氣機,配合抗焦慮抑郁藥物,中西醫并重,改善與糾正FD患者的精神心理狀態已成為治療FD的重要方面。
研究證實,精神心理因素可能通過腦-腸軸引起FD患者大腦結構、功能及其皮層代謝的改變。目前,FD主要異常腦區集中在扣帶回、島葉、丘腦等與調控胃腸運動和情緒密切相關的部位。這也為臨床治療過程注重調整患者的情緒和心理狀態,以改善臨床療效提供了客觀依據。神經影像技術的發展更加深入地闡明FD中樞機制,為FD中醫證型的客觀化研究提供依據和方向。但腦神經活動是多維的,FD的中樞病理機制并不是完全獨立的。FD患者大腦結構的改變是FD發生發展的結果,還是存在這些腦結構變化的患者更容易罹患FD?FD與中樞神經之間的雙向調節機制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如何更好地應用神經影像、代謝組學、基因組學等現代技術,整合邊緣系統與大腦情緒和內臟感覺、運動的相關腦區網絡,進一步挖掘不同證型FD中樞響應的靶向腦區,有望成為今后探討FD防治機制的重要研究方向。
七、FD的治療
目前,西醫治療FD尚未發現明確的特效方案,臨床上通常以促進胃腸動力、抑酸護胃、抗HP、助消化等對癥治療為主,對于伴有精神情志異常的FD患者給予適當的精神心理治療,包括心理干預治療和抗焦慮、抑郁藥物治療。西醫在該病治療上方法較為局限,藥物作用靶點單一,治療效果不確切,病情易復發,且藥物不良反應較大,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中醫學者對FD的治療有各自的觀點,但都基于辨證論治的基礎上,臨床上常見的治療方法包括內服經方、自擬方、中成藥等,經過臨床驗證具有良好的療效,體現了中醫藥治療的獨特優勢。FD以情志不遂為常見病因,故治療FD可以考慮從疏肝理氣、清熱解郁、通利消滯、和胃降逆、調暢情志方面入手。在中藥治療的基礎上,通過對FD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導,幫助患者調整心態,正確認識并科學應對FD,提高患者戰勝該病、克服精神情志障礙的自信心,引導患者進行身心調養,消解其焦慮/抑郁情緒,并視患者具體情況輔以抗焦慮/抑郁藥物治療,改善FD患者消化道癥狀,緩解其焦慮/抑郁狀態,臨床效果顯著,安全性良好、復發率低,明顯提高FD患者的生活質量。
八、達立通顆粒在治療FD中的臨床價值、優勢和地位
達立通顆粒是由柴胡、枳實、木香、陳皮、清半夏、蒲公英、焦山楂、焦檳榔、雞矢藤、黨參、延胡索、六神曲(炒)十二味中藥制成的無蔗型糖顆粒劑,具有清熱解郁,和胃降逆,通利消滯功效。用于肝胃郁熱所致痞滿證,癥見胃脘脹滿、噯氣、納差、胃中灼熱、嘈雜泛酸、脘腹疼痛、口干口苦;運動障礙型功能性消化不良見上述癥狀者。
達立通顆粒自2005年上市以來,在治療FD,特別是在治療伴有焦慮/抑郁等精神情志因素的FD患者方面療效顯著,安全性良好,復發率低,明顯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連續獲得中醫、中西醫、西醫診療指南或專家共識以及權威教材的推薦,確立了達立通顆粒在治療FD中的臨床應用價值、優勢和地位。
(一)中醫藥理論對達立通顆粒治療FD的解析
柴胡,性味苦、平,入心包絡、肝、三焦、膽經。既能輕清升散,又能疏泄,具有舒肝解郁清熱,調理胃腸滯氣的功能,是治肝氣郁結之要藥?!侗窘洝吩疲?/span>“主心腹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薄侗静輦湟吩疲骸爸麝枤庀孪?,平肝、膽、三焦、包絡相火?!敝T氣機結則滯澀,行則暢通,本品既能舒肝解郁,條暢氣機,又能升舉清陽之氣,最適合肝臟喜條達而主疏泄之本性。
枳實,性味苦、微寒,入脾胃經,有破氣消積,瀉痰除痞之功能。用于飲食不消,胃腸積滯,脘腹脹滿,胸脅痞滿,腹痛便秘,泄痢不暢諸證?!侗窘洝费云洌?/span>“除寒熱結?!薄秳e錄》謂其:“除胸脅痰癖,逐停水,破結實,消脹滿,心下急痞痛?!辫讓嵭衅⑽笟鈾C壅滯,破氣除脹,消積導滯。
本方中柴胡、枳實共為君藥,一在肝,一在胃。一重在舒肝理氣,一重在和胃行滯,二藥合用,具有理氣行滯、和胃降逆的功能,對肝胃氣滯所致脘腹脹痛大有作用。
木香,性味辛、苦、溫,入脾、大腸經,功善行氣止痛。 用于脾胃氣滯,脘腹脹痛等證,凡氣滯諸痛均可用之?!墩渲槟摇分^其:“散滯氣,調諸氣,和胃氣,瀉肺氣?!薄洞竺鞅静荨费灾骸爸涡母挂磺袣?,膀胱冷痛,嘔逆反胃,…健脾消食?!蹦鞠銡馕斗枷?,行氣止痛功效頗佳。此處用之配合君藥用治脅肋脘腹脹滿疼痛。
清半夏,性味辛、溫,入脾胃經。功善消痞散結,降逆止嘔,燥濕化痰。用于胃氣不和,胸脘痞悶,嘔惡等,有較好和胃降逆止嘔功能?!端幮员静荨氛f其:“開胃健脾,止嘔吐?!薄墩渲槟摇分^之:“消胸中痞,膈上痰,除胸寒,和胃氣,燥脾濕?!?/span>
陳皮,性味辛、苦、溫,入脾、肺經。功善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用于脾胃氣滯,脘腹脹滿,惡心嘔吐,消化不良等?!侗窘洝氛f其:“主胸中瘕熱逆氣,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氣?!薄端幮哉摗分^其:“治胸膈間氣,開胃?!?《本草綱目》謂之:“其治百病,總是取其理氣燥濕之功。同補藥則補,同瀉藥則瀉,同升藥則升,同降藥則降。脾乃元氣之母,肺乃攝氣之簽,故橘皮為二經氣分之藥,但隨所配而補瀉升降也?!?/span>
本方中木香、清半夏、陳皮三藥互相配合,具有行氣消痞,降逆和胃之功,輔助君藥理氣暢中而共為臣藥。
蒲公英,性味苦、甘、寒,入肝胃經。蒲公英功善清熱解毒,為治肝胃氣痛之良藥。有舒肝解郁,清熱健胃之功?!侗静菪戮帯氛f:“蒲公英亦瀉胃火之藥,但其氣甚平,既能瀉火,又不損土,可以長服久服而無礙”。本方用之,助君臣藥舒肝理氣,清熱解郁。
六神曲(炒),性味甘、辛,溫。入脾、胃經。消食和胃,用于食積不化,脘悶腹脹,消化不良及瀉泄等癥?!端幮员静荨分^其:“化水谷宿食,癥結積滯,健脾暖胃?!薄侗静菥V目》謂其:“消食下氣,治痰逆霍亂,泄痢脹滿諸疾?!?/span>
焦檳榔,性味辛、苦、溫。入胃、大腸經。善于行氣消積,用于食積氣滯,脘腹脹痛,大便不爽等癥?!端幮哉摗分^其:“宣利五臟六腑壅滯,破堅蕩氣,下水腫,治心痛,風血積聚?!薄侗静菥V目》謂其:“治泄痢后重,心腹諸痛,大小便氣秘?!?/span>
焦山楂,性味酸、甘,微溫。入脾、胃、肝經。焦山楂功善消食化積、散瘀行滯,有助脾健胃,促進消化之功,用于食積停滯,油膩肉積,腹痛瀉泄等癥?!度沼帽静荨分^之:“消食積補脾?!薄侗静菅芰x補遺》謂其:“健胃行結氣?!薄侗静菥V目》曰:“化飲食,消肉積癥瘕,痰飲痞滿,吞酸,滯血脹痛?!?/span>
雞矢藤,性味甘、酸,平?;钛?、散瘀、止痛,消食導滯,除濕消腫、解毒。用于脘腹疼痛,食少腹瀉痢疾等癥?!恫菽颈惴健分^其:“補虛癆,調理脾胃元氣?!薄墩渲槟摇分^其:“除濕益氣,和中補陽,消痰除水,生津止渴,止瀉痢,……得枳實消脾滿氣分?!薄吨貞c草藥》謂其:“健脾除濕,益氣補虛?!?/span>
本方中蒲公英、六神曲(炒)、焦檳榔、焦山楂、雞矢藤五藥共助君臣藥助脾健胃,助運暢中。
延胡索,性味辛、苦,溫。入脾、肝經。延胡索功善活血、散瘀、理氣、止痛,凡氣滯血瘀引起的胸腹諸痛均可使用。尤其胃脘脅痛,最為適宜?!独坠诰恼摗分^其:“治心痛欲死?!薄夺t學啟源》謂其:“治脾胃氣結滯不散,主虛勞冷瀉,心腹痛,下氣消食?!薄毒V目》謂其:“活血、利氣、止痛、利小便?!北痉街醒雍髦妓幮袣庵雇?。 同時久痛入絡,氣滯亦可導致血行瘀阻,故延胡索又能行血散瘀,以消瘀滯,治療兼證。
黨參,性味甘,平。入脾、肺經,補中益氣。用于脾胃虛弱,氣虛不足,脾虛食少,倦怠乏力等癥?!侗静輳男隆分^其:“主補中益氣,和脾胃,除煩渴,中氣微弱,用之調補,甚為平妥?!薄侗静菡x》謂其:“力能補脾養胃,潤肺生津,健運中氣,…其尤可貴者,則健脾運而不燥,滋胃陰而不濕,潤肺而不犯寒涼,養血而不偏滋膩,鼓舞清陽,振動中氣,而無剛燥之弊?!甭晕秆锥噙w延日久,脾胃虛弱,肝胃氣滯,中滿不消,然行氣消導之劑用多恐傷正氣,故用小量黨參固護脾胃之氣,以達到祛邪兼顧正氣,驅邪而不傷正之目的。
本方中蒲公英、六神曲(炒)、焦檳榔、焦山楂、雞矢藤、延胡索、黨參七藥,共助君臣藥舒肝和胃,行氣止痛、清熱解郁,共為佐助。諸藥配合,共奏清熱解郁,通利消滯,和胃降逆之功,使肝氣條達舒暢,胃得通降,諸證皆除。
(二)達立通顆粒治療FD作用機理研究
郭晟等利用藥理學手段研究達立通顆粒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療效及機制。進行了以莫沙必利為對照的達立通顆粒對小鼠小腸推進運動的作用、對豚鼠離體回腸平滑肌及大鼠離體胃底平滑肌條的影響、對大鼠胃電活動的作用、對夾尾刺激法造模所致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的作用研究。結果顯示,達立通顆粒能促進腸運動、對硫酸阿托品抑制平滑肌的作用有明顯的對抗作用、同時能增加胃動素釋放和胃電活動等。研究結果表明,與莫沙必利比較,達立通顆粒治療精神情志因素所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顯著,胃腸道癥狀改善效果明顯,無明顯不良反應,復發率低。
目前,南昌弘益藥業有限公司正在與王廣基院士團隊合作,開展達立通顆粒指紋圖譜、藥代動力學與PK標志物、主要藥效團物質與主要藥效成分、達立通顆粒體內藥效標志物、達立通顆粒的PK-PD標志物與PK-PD模型研究,進一步深入探索達立通顆粒對腸道內源性分子、腸內分泌細胞受體、腸道菌群和活性分子、中樞神經系統遞質和內源性分子變化的作用,為建立達立通顆粒整體質量評價體系、確定達立通顆粒治療FD的作用機理提供堅實的科學依據。
(三)相關診療指南或專家共識以及權威教材推薦達立通顆粒
1、相關診療指南或專家共識推薦達立通顆粒
(1)《嶺南地區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診療專家共識(2022)》推薦達立通顆粒用于治療由于肝胃不和導致的萎縮性胃炎。
(2)《西醫合理使用中成藥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臨床指南(2020)》推薦達立通顆粒用于治療實證肝胃不和的功能性消化不良。
(3)《中成藥治療慢性胃炎臨床應用指南(2020年)》,中成藥治療優勢病種推薦用藥,推薦達立通顆粒單用治療慢性胃炎所致的功能性消化不良。
(4)《消化系統常見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醫診療指南(2019)》推薦達立通顆粒用于治療肝胃不和所致的功能性消化不良。
(5)《功能性消化不良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將達立通顆粒作為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常用中成藥推薦。
(6)《慢性胃炎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介紹達立通顆粒清具有熱解郁,和胃降逆,通利消滯作用。用于肝胃郁熱所致痞滿證,癥見胃脘脹滿、噯氣、納差、胃中灼熱、嘈雜泛酸、脘腹疼痛、口干口苦;動力障礙型功能性消化不良見上述癥狀者。
(7)《胃食管反流病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將達立通顆粒作為治療胃食管反流的常用中成藥推薦。
(8)《胃脘痛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將達立通顆粒作為治療胃脘痛癥狀的常用中成藥推薦。
2、權威教材推薦達立通顆粒
(1)《中成藥臨床應用指南-消化疾病分冊》推薦達立通顆粒在治療消化疾病中的作用。
(2)《中華脾胃病學》介紹達立通顆粒治療脾胃病的作用機制和臨床應用。
(3)《中醫臨床指南診療釋義-脾胃病分冊》分析達立通顆粒治療脾胃病的作用機制及臨床應用。
(4)《衷中篤西-消化病治療學》
是國家衛健委“十三五”規劃教材
全國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教材,在該教材中詳細介紹了達立通顆粒在消化病治療中的作用。
文獻資料
1、邢文文等,功能性消化不良與情志因素的相關性,中醫學報,2022,37(4):735~741
2、林如琦等,功能性消化不良與情志因素中醫研究進展,中國民間療法,2021,29(11)112~115
3、郭晟等,達立通顆粒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作用機制研究,中國藥物評價,2018,35(3):183~189
4、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嶺南地區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診療專家共識(2022),中國研究型醫院雜志,2022,9(1):2~8
5、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分會胃腸功能性疾病協作組,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西醫合理使用中成藥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臨床指南(2020),中華消化雜志,2020,40(2):83~86
6、《中成藥治療優勢病種臨床應用指南》標準化項目組,中成藥治療慢性胃炎臨床應用指南(2020年),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21,41(2)157~163
7、中華中醫藥學會,消化系統常見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醫診療指南(2019),第1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9
8、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功能性消化不良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中華中醫藥雜志,2017,32(6):2595~2598
9、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慢性胃炎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中華中醫藥雜志,2017,32(7):3060~3064
10、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胃食管反流病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17,25(5):321~325
11、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胃脘痛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中醫雜志,2017,58(13):1166~1170
12、張聲生,中成藥臨床應用指南-消化疾病分冊,第1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13、張聲生等,中華脾胃病學,第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
14、張聲生等,中醫臨床指南診療釋義-脾胃病分冊,第1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9
15、姚希賢,衷中篤西-消化病治療學,第1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本文僅供專業人士參考。
本文綜合整理自南昌弘益藥物研發團隊,歡迎轉發,禁止轉載,轉載授權請聯系0791-8816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