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動力障礙與功能性消化不良
發布時間:2023-02-11 14:38:13 | 來源:【藥物研發團隊 2023-2-11】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組以上腹部疼痛、腹部不適、腹脹、早飽、餐后飽脹、噯氣、惡心、嘔吐、反酸、燒心等臨床表現為主的癥候群,是臨床最常見的消化疾病。通過問診、查體、實驗室、影像學、內鏡等檢查,如果排除器質性疾病,則可以診斷為FD。
FD的發病原因是多因素的,但以下證據說明胃腸動力障礙與FD關系密切,是FD發病最重要的機制。
1、FD患者存在胃電節律紊亂、胃消化間期移行性運動復合波(MM腸)III期持續時間縮短或缺如、胃竇動力指數降低、胃排空延遲。MMC III期為強力收縮期,與胃腸的運動顯著相關。MMC受消化間期復合肌電(IMC)控制,IMC在MMC之前發生,并與MMC時相吻合,III相出現密集的峰電位,引發MMC的機械收縮。MMC III收縮到最高峰約10min,胃3次/min,十二指腸12次/min,收縮強度最大時可達13.3kpa,胃MMC III相發生后,以5~10cm/min的速度由近端胃向近端胃竇、遠端胃竇、十二指腸運動,約5min消失后可達遠端回腸。IMC的電紊亂與胃腸運動及胃酸的分泌及中和均有密切關系。
2、FD患者餐后食物分布異常。研究發現,FD患者進餐后食物分布異常,餐后胃動力明顯減低。消化間期MMC III期的減少甚至缺如,引發消化不良癥狀。
3、FD患者進餐后近端胃容受性擴張受限,胃中間橫帶增寬,遠端胃過分擴張,餐后食物快速進入遠端胃,引起消化不良癥狀。
4、FD患者胃、幽門、十二指腸的協調收縮障礙,如食糜不能正常通過幽門、孤立性幽門收縮、逆向傳導的十二指腸-幽門-胃竇收縮等異常運動形式的增加,使得幽門排空阻力增加,導致胃排空延遲。
5、FD患者餐后胃排空延遲,餐后胃竇動力下降。研究發現胃竇與固體的排空密切相關,液體的排空與胃底和十二指腸的壓力梯度有關,胃的固體排空比液體排空更容易受阻。
6、胃腸動力障礙主要有食管運動障礙,胃運動障礙,膽道運動障礙,小腸運動障礙,結腸、直腸、肛門運動障礙五類。臨床通過影像學和腔內測壓等檢查方法,檢測患者的胃腸運動異常。
有證據顯示,70% FD患者有胃腸動力障礙,其中40%胃動力障礙,30%為十二指腸運動協調異常。
7、胃底舒張功能受損、胃電節律紊亂、胃和小腸動力低下、胃排空延遲等在消化不良癥狀病理生理中起重要作用。
8、假性腸梗阻是由于胃腸道缺乏有效推進性蠕動,導致腸內容物滯留,腸道菌過度生長繁殖和營養不良,其特點是具有腸梗阻的癥狀體征,但腸腔中沒有引起梗阻的器質性病變。
9、糖尿病胃輕癱是糖尿病胃腸植物神經病變常見的癥狀,是糖尿病引起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造成胃張力缺乏,胃動力紊亂,從而引起胃潴留所致,其典型癥狀為腹脹、早飽、厭食、噯氣、惡心、嘔吐、體重減輕,癥狀通常在餐后較為嚴重。體檢可見胃區脹滿,可聞及振水音。
10、抑郁導致胃部肌肉痙攣、腸道肌肉運動功能障礙,胃腸蠕動的頻率和強度下降,出現消化不良癥狀。
總之,FD的動力障礙是消化不良癥狀發生的重要病理生理機制,胃底舒張功能受損可引起早飽癥狀,胃排空延遲可引起餐后腹脹、惡心、嘔吐癥狀,胃竇十二指腸運動協調異??蓪е率改c胃反流,引起上腹痛癥狀。
達立通顆粒具有非常顯著的促進胃腸運動、增強胃蛋白酶活性、抑制胃酸分泌、增強胃腸電活動、增加胃動素分泌、止吐、鎮痛、調節5-羥色胺和多巴胺釋放及腸道菌群平衡等作用,改善胃脘脹滿、噯氣、納差、胃中灼熱、嘈雜泛酸、脘腹疼痛、口干口苦、惡心、嘔吐等動力障礙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癥狀療效顯著,無明顯不良反應。
本文僅供專業人士參考。
本文綜合整理自南昌弘益藥物研發團隊,歡迎轉發,禁止轉載,轉載授權請聯系0791-88161315。